超時空工作革命

天下雜誌第170期1995/07/01吳怡靜


有人預言:下個世紀,全球工業國家都將不再需要工人。更有人宣稱:工作,將自明日的經濟中消失。關於工作,人類在21世紀前夕腸枯思竭,在恐慌與不確定感中摸索未來趨勢。今天還在的工作,即將在未來消失不見嗎?日新月異的科技,究竟是無情的工作終結者,還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新救星?當臨時勞動力大量取代傳統工作型態時,企業應如何管理?過去是一個蘿蔔一個坑,一份工作一個人,在固定地點上固定的班,但新資訊科技、新經濟型態已開始鬆動舊的工作制度:台灣的白領工作者和企業界,應如何及早因應這股全球趨勢?

新科技成本愈來愈低,功能愈來愈好愈快,正在改寫企業競爭的遊戲規則和白領工作者的工作方式。奇亞得廣告公司位於美國加州的總部大樓,裡面沒有一間間的辦公室,也沒有成排的辦公桌。平常很少看得到員工,進來辦公的員工會先在櫃台領取1台電腦和1支行動電話,然後走到沙發區,就近找個數據機插頭坐下,開始做事。唯一密閉的空間,就是讓專案小組使用的策略會議室。
 
紙本的文件已經絕跡,各種傳真與備忘都在個人電腦上,留言存在電子語音信箱。在美國,IBM為一萬多名外勤的銷售、技術與行政人員配備了個人電腦、印表機與傳真機,讓這些人得以在網路上工作,而公司也省下了大筆成本。以丹佛分公司為例,原本9層辦公室減為4層,預計5年內將節省6百萬美元經費。
 
時代週刊在5月推出的「科技專輯」中指出,針對行動上班族而開發的資訊與通訊新科技,已經將企業推進到所謂「虛擬辦公室」的年代。全美至少有3百萬各行各業的「公路工作戰士」,正以電子通勤的方式,上路拚戰。而且人數還以每年20%的速度快速成長中。
 
小型企業靠著廉價而快速的新科技而有了獲取大量資訊的管道,逐漸有實力與大企業抗衡。相對的,大企業面對新競爭,也紛紛開始運用新科技,儘可能取代員工。


公路工作戰士
在這種趨勢下,有些工作的確即將消失,特別是日常的、固定要處理的工作。說得更明白一點,過去200年來,因應大量生產和大型企業組織而生的「工作」,正在消失當中。
 
現在開始,社會、企業與個人都要做好準備,迎接所謂「去工作」(de-jobbed)的未來世界。
 
資訊科技近年來一日千里的進展速度,讓人來不及以訓練因應。而因為資訊科技的發達,也造成工作外移到低工資的第三世界國家。
 
「工作消失」所造成的失業浪潮,首先衝擊工業國家。歐盟國家高達10.6%,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的25個國家也有7.8%的失業率。雖然OECD國家都已揮別不景氣陰影,同時走上成長,但是依然有3,300萬人找不到工作,平均失業率幾乎是20年前的3倍。
 
而美國企業,為了改善體質,追求更高效率,紛紛力行減肥,大量裁員。總計1980年到1193年,美國前5百大製造業裁員了470萬人,相當於全美1/4的勞動力。1994年,儘管美國經濟開始復甦成長,仍然有50萬份工作消失。企業減肥已經成為常態。


企業減肥成為常態
「無工作成長」導致工業世界中產階級大量縮水,它的成因已無關經濟的景氣循環,而正如IMD「全球競爭力報告」所分析,是科技、市場與管理3大革命交互衝擊的結果。
 
特別是科技對於工作的衝擊,引發的爭議愈來愈多。以資訊為主的新科技,正在淘汰數以萬計的白領與藍領工作。未來的世界,是否會像新書「工作之死」的作者、國際經濟學者李弗金的悲觀預測,大多數的人都會走上無工可做的困境?
 
管理顧問卜禮吉在另一本新書「工作轉型」(Job Shift)中,重新定義未來工作的性質,他認為未來當然還有做不完的「工作」(work),但是,傳統的、一個蘿蔔一個坑的「職位」(Job),正隨著辦公室與工廠的自動化,隨著臨時工、兼職工、外部顧問與契約外包等臨時勞動力(contingent workforce)的興起而消失。


以專案為重心
大勢所趨,未來的新工作者,將不再根據固定的工作職掌行事,他要會做必須完成的工作。所以,「不能再用過時的組織形式,來做明天的工作,」卜禮吉強調。「後工作」(post-job)組織,即將興起。這種組織的特色之一,是雇用最適合的人,能夠不靠一紙工作職掌,也能運作良好。
 
特色之二,是組織形式重新設計,讓員工得以充分發揮。在高度彈性的企業中,工作的型態將以專案為重心,而不是職務:設計1台新飛機、推出1款新產品、替客戶進行1場法律訴訟、改造1項收款流程。專案由提出構想開始,經過配置人力、執行、完成,然後結束解散,類似所謂「虛擬企業」。
 
衍生出來的新趨勢之一,是組織內不再有按部就班的晉升之路。因為流程改造大量淘汰中階主管,企業未來只要運用電腦,就可以進行資訊的蒐集與分析。趨勢之二,隨著回歸核心競爭力、外尋其他資源等趨勢的興起,企業之間橫向網路關係的重要性,將凌駕企業內部的垂直整合。
 
舉例而言,日本愈來愈多企業將非核心競爭力的工作,如會計、人事工作外包出去,為了強化企業競爭體質,甚至將某一部門獨立出去,成為承包公司。例如日本東芝企業成立東芝文件公司,專門負責製作產品及規格說明書。同樣的趨勢已漸及台灣企業。台灣IBM早已陸續將許多非專業性的工作外包,包括總務採購、打字,甚至部份機器維修和電話行銷的工作。台灣IBM人事經理徐振芳坦言:「只要能滿足需求,雙方互利,何樂不為?」
 
最明顯的轉變,美國財星雜誌預測,則是專案導向的工作將大增,而且不再限定於營造、娛樂及專業顧問等特定行業。美國3大汽車廠漸漸以跨功能的專案團隊組合來開發新車,取代了以往讓工作像皮球一樣,在部門之間踢來踢去的方式。而微軟公司所開發的專案軟體Microsoft Project,近兩年來銷售增加了1倍,賣出的100多萬套,使用的對象早已從營造業與航太工業,迅速擴展至銀行、電訊、零售與一般製造業。


衝擊層面廣
電腦、電訊與軟體在內的資訊科技,對人類工作衝擊之大,遍及經濟的每個層面——製造業與服務業、低技術與高技術,幾乎無一倖免。
 
電話接線生的工作逐漸被語音辨識電腦系統取代;郵政工人被地址辨識器取代;銀行行員被自動櫃員機取代。即使高級技術工作,現在也岌岌不保:電腦診斷某些病情的能力,已經不輸醫生;會動複雜手術的機器人,即將問世;美國部份企業已經開始使用電腦化人事雇用系統,過濾應徵者;近年更有人推出電腦創作的小說,據說比起坊間愛情小說,毫不遜色。
 
正如一則漫畫所嘲諷:先生回家對煮飯的太太說:「親愛的,新科技終於讓我可以不必去公司上班,天天都在家工作——我被裁員了。」
 


科技將搶走人類的工作?
不盡然。根據OECD在去年針對工作所做的一項研究結果,並沒有找到科技演變會導致高失業的證據。
 
不僅這樣,經濟學人週刊最近的分析更指出,這一波科技革命事實上有助於工作的增加,因為科技可以提高生產力,增加實質收入,創造新產品,所帶來的增加需求效應,大過了科技會淘汰工作的負面後果。
 
以美國與日本為例,這2個國家不但創造了最多就業機會,它們改變產業結構,轉向高科技、知識密集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最迅速。日本的工業機器人平均數量高過其他工業國家,但是失業率依舊最低。
 
「如果人類有能力發明新機器,來搶走人類自己的工作,那麼,人類也會有能力讓丟掉工作的人,重新找到工作,」1960年代,美國總統甘迺迪早已斷言。
 
長期來看,新科技在未來所扮演的,應該是創造更多工作的新救星。問題在於,對於許多工業國家眼前的失業問題,科技顯然緩不濟急。短期的未來,舊工作消失後,不但不會立即出現新工作,就算有,也會發生人力難以銜接的斷層。例如,被裁員的鋼鐵工人,就不見得適合去當熱門的有氧舞蹈老師。


工作的新救星
所有工作者面對這種全新處境,應該如何因應調整,增加自己的附加價值?
 
日經商業週刊指出兩條路:一是成為公司核心業務參與者,另一則是成為能靠專業能力遊走四方、不隸屬任何公司的專業工作者。
 
哈佛教授柯特則建議所有工作者,面對新現實,增加競爭的自我驅策力,並以不停止的終身學習來掌握自己的命運。


看不見的員工
時代週刊也指出,無可避免的,新科技結合虛擬辦公室的來臨,將讓大型企業因重組而日益縮小。以IBM為例,自80年代後期以來,員工人數縮減了17萬,但是另一方面,不少IBM離職員工自行創業以後,又回過頭來替昔日東家承攬業務,成為協力廠商。這些人,無疑都是資訊時代遙遙領先的新工作戰士。
 
當資訊科技飛速發展,工作形態改變,員工不再意味著天天來辦公室上班的人,企業組織也面臨結構性巨變時,虛擬企業的管理,便成了下一階段,企業和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:如何管理看不見的員工、如何向不熟悉的企業效忠、如何在工作的歸屬感和科技的效率間尋找平衡點?
 
明日的工作趨勢、工作型態與工作制度,正在逐步成形,工業國家的發展,值得台灣深思。但是,工業國家對於新科技、新工作與新組織不能迅速調適,導致失業危機的前車之鑑,更值得台灣警惕,及早因應。      


國際牌最好
工業國家的失業浪潮在90年代波濤洶湧,遲遲不見退去。與失業搏鬥中的各國政府與企業,殊途同歸,都在尋求工作問題的根本解答。而更重要的趨勢是,大家都在重新檢視本身制度的不足,改向他人看齊。
 
美國改向德國與日本看齊。儘管美國的勞動市場最有彈性,創造出來的工作機會遠多於歐日,但是習慣大量雇人、大量裁員的美國企業,卻遠不如歐日對手來得重視人力的投資與訓練。
 
德法等歐洲國家改向美國看齊。因為薪資制度與工作法規太過僵化、福利制度過度優渥,導致歐洲面對兩位數的超高失業率發愁,開始羨慕美國高彈性、管制少、可雇可裁的勞動市場:雖然不講人情,又不重視人力培訓,卻是創造工作機會的最佳機器。
 
連日本也要向美國借鏡。不景氣打破了終身雇用制,日本工人不分白領、藍領,開始嘗到裁員、減薪或沒有紅利的滋味。績效導向,取代了年資主義。流程改造大為盛行,美國學者韓默與錢辟的「改造企業」一書,在日本暢銷了25萬本。
 
大家都在摸索,哪一種制度最好?而答案可能是一種叫做「國際牌」,擷取各國優點的新就業制度。大家不約而同的目標,都是要建立既有高度競爭力,又有高忠誠度的勞動力。



eXfuze F1 team ---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+
Posted on 凌晨12:48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| 0 Comments »

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Isnaini Dot Com. Supported by Used Car Pictures. Powered by Blogger